一位曾经两次领兵上战场参加战斗的将军解读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与意境。
艺术界一谈到意境和境界,有时侯就成了一种“不可言说”,是很难翻译成外文的中国理念,但却真实存在于彼此的会心一笑之中。一起聆听学者们探讨当前艺术界浮躁现象背后的原因,使艺术发展方向归真,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水平和读者的审美。
栏目特邀开篇学者:孔见将军
《文化月刊》:从指境观心谈起,您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其修为中什么问题最重要?
孔见:我认为态度决定一切,指境观心就是一个很好的概括,那么这个“指”从书法的角度看,可以是纸张的纸,但是泛指艺术的角度,它也可以是指向,指示的指,要始终把你的审美目标和取向定在艺术的境界上面。艺术的境界是最大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呢,我们老讲艺无止境,艺术始终是不断发展创造,向前向上运动的。所以艺术最大的问题是境界的问题。
我在写《中国书法艺术通论》的时候,第一版关于书法的技法基础训练中,讲述要学法,读书,实践。第二版改进为书法艺术学习修养,加了一个小节叫做升格。使自身的境界不断提高,有了自己的风格,但是你的这种风格到底处在什么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神仙到佛,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是境界。每一步的变化规律是从外力到内力的变化,是从力量到智慧的变化,这就是人类对文化的认识。其实在宗教里面也反映了这个问你。冯友兰写过这样一句话:宗教的问题最根本的和最大的问题是境界的问题。同样艺无止境,作为艺术是没有标准的,创作中也会根据心境的不同发生变化。艺术境界的变化具体反映在艺术风格上。在艺无止境里需要我们把握艺术的根本规律,即要意识到艺术有境界的问题。技法是重复的做低级的循环,境界在眼睛里,在心中,它是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水平,即对时间、人生、社会的哲理的升华,这种提高是知识的提高。我们讲阅人无数方能识人,不能一览众山小,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要做到自我艺术境界的提高。在古代非常强调境界的提高,由俗变得不俗,熟能生巧,巧能生花。艺术就是从俗和熟变成不俗的过程,不俗即风骨。从书法赏鉴和评鉴上一直以境界和格调作为评价标准。从魏晋时期三六九等到唐代的逸品,清代包世臣还定了五个标准。
有这样一个故事。1974年我父亲去西沙群岛前线调研作战,当时是西沙海战,遇到了黄胄。黄胄正在那里写生,他赠送我父亲一张九只小鸡图,仓促间没有盖章。1978年,我父亲安排朋友拿着这幅画找黄胄盖章,黄胄看着这幅画思考良久,少许修改,盖章又加了几个字:“此画四年前作,废稿也”。父亲很不理解。当时中国书协主席邵宇看后,又加了几个字:“废而不废,佳品也”,然后盖了两个章。1998年,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黄胄感言录,黄胄在八十年代前后写了很多文章。其中写道:“我从六十年代开始画小鸡,近二十年,始终不得要领,废稿千篇”。“废稿”这段话不仅说了一个词,也指境界。往往大艺术家画人物非常有名,唯独对小鸡这种动物画几十年,而且废稿千篇。他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这就叫指境观心。
一个艺术家境界的提高不是学来的。法是可以学来的,境是悟来的。境由心造,要独坐观心。心即是佛,要成为艺术家,必须问自己是否觉悟了,如何才能达到佛的境界,艺术家的境界,大家的境界。差距在哪里,如何修炼。使自己对文化、艺术、书法有本质的认识。关于技法与格调的关系,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认识最为透彻,他说:“然智则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研美功用者居下。”艺术家一定要追求艺术的境界,用心去感悟书道,达到一种无私、无畏、无我、无书、无法、无止的精神境界。千万不能把心总放在名利上,找不到艺术的灵魂。每一天都问问自己,我的心放在哪里?这就是指境观心。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