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孔见
第90篇
编者按:中国汉字从工具走向艺术,通过无数书法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成为一个百花盛开的艺术园地。书法艺术是集中反映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特殊艺术形式,代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和精神的高峰。
01
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好!
经历了元代的复古浪潮,书法好像进行了一次本体的深刻再认识。赵孟頫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明代的中后期,这两百余年间书法流派的区域化格局逐渐显现,成因何在?
孔见:明初,除了赵孟頫的书风流传以外,由于高压政治的影响,台阁体在小范围盛行过一段。明中期,拥有吴中四大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淳的吴门书派在书坛崛起。这种区域性书法流派形成的原因是多重的。
第一,苏、松地区从宋元开始就有深厚的书画艺术传统。第二,明代长江中下游及太湖地区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民间出现了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书画收藏市场形成。第三,明初朱元璋对此地文人一直很有戒心,进行钳制。到了明代中期,政治中心迁都北京,对江南地区的政治解禁,也促进了这一地区艺术流派的发展。
明代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学思想领域也不例外。先是王阳明心学出现,万历前后,泰州学派兴起,禅宗思想流行,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促进,其结果是出现了一个轰动一时的、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大胆批判传统的反叛精神,对当时的书法、绘画及整个文艺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02
记者尹大玮:个性和思想挣脱了束缚,反映在艺术上就是书法作品的形式丰富了,明代书法的字形呈现变大的趋势,出现了适合悬挂的长条幅,甚至大到丈二巨幅。这是否与您讲的明中期发展起来的收藏与清玩文化有关?
孔见:从宋代就出现了用于悬挂欣赏的书法艺术作品,经过元人的发展,到明代基本走向成熟。手卷发展成了长卷,宋人青睐的团扇演化成了明人特色的折扇,还有你提及的条幅和中堂逐渐展大,明代晚期出现了新的样式——对联。
在这一系列发展变化背后一定有某种力量的推动,收藏与清玩就是主要动力之一。比如董其昌在《墨禅轩说》中的一句:“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岁月。”透露了当时收藏的规模,子京就是明代第一藏家项元汴。藏有陆机《平复帖》的韩世能也与董相识。通过文献可知,当时收藏家已成为一个群体,他们常常与书画家雅集,相互影响。就这样,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书法样式在明代基本完备了,一个锦绣华章的书法艺术时代开启了。
03
记者尹大玮:明代重要的代表性书家董其昌多次批评过赵孟頫:“今(明朝)眼目为吴兴所障”,“自元人后,无能知赵吴兴受病处者。自余始发其膏肓在守法不变耳”。(引《容台别集》卷三《书品》)是何缘故呢?如何评价董其昌在书法史上所发挥的作用?
孔见: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时代代表性、厚积薄发的大家。他十七岁时参加会考,学问虽佳,却因为字迹写得差,而被故意降为第二。这对少年董其昌影响很大,此后发奋学书。他自己曾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发愤临池矣。
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引杨无补辑《画禅室随笔· 评法书》)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董其昌批评赵孟頫,研究赵的笔法、结构、章法的不足,更多的是把赵孟頫作为自己的一个超越的目标和楷模。他晚年在《三希堂法帖》中说过:“余年十八岁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赵孟頫),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还更加坦率地说过:“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至于用笔用墨,文敏所谓‘千古不易’者,不如是,何以名喧宇宙!前人正自未可轻议。”董其昌从内心还是把赵孟頫置于自己理想的南宗之列。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