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孔见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孔见:书艺的盛行,从熙平石经到唐碑林立

2018-08-09 16:53:21 来源:雅趣艺术馆作者:
A-A+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孔见

  编者按:文字和书法的本质是工具。从使用的角度看来,规范的楷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从秦始皇为统一文字而所创立小篆到唐代楷书的大行其道,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一直在研究探索一种标准的书体,这一伟大的工程直到唐代才基本完成,这不仅是文字的改进,更是书法美学的成熟。

01

  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好!

  有了科举制度在教育和选仕上的引导,楷书几乎成了唐代书法的代名词,唐楷形制的确立是技法的突破,还是美学思想的成熟?

  孔见:都有。经历魏晋楷书和永字八法,技法上字形结构有了很好的基础。在魏碑实践的基础上,从蔡邕的笔势论到李世民的楷法遒美,楷书美学逐渐成熟。

  书法教育的基础必须是楷书,在五种书体中独尊楷书,这是李世民的认识。它对汉字教育与书法艺术都至关重要,就如同现代的简化字情况。

  楷书的易识别、易操作性有利于推广传播,遒美的格调取向与大唐盛世的社会发展程度同步。

  楷书自创立以来,因其实用性而被推广,而后又取代了其他书体成为官方正式书体,并晋升为一个时代书法的主流风尚。

  从东汉末年,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长达五六百年的混乱战争局面,国家分崩离析,官办的统一教育已被严重破坏。书法艺术在这种局面下虽然得到了自行的发展,但是文字不统一势必会影响到文字的教育和使用,更无法形成书体的主流风尚。

  当唐朝国家重新统一之后,文字规范也统一了,这成为上层建筑的一件大事。李世民和秦始皇一样,都亲自主持文字改革和定制,并指派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研究教授书法。

  唐代从中央的国子监、弘文馆到地方均设有学堂讲授书法。《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朝叙书录》也载:“初置弘文馆,选贵臣子弟有性识者为学士,内出书命之令学。”并由书法高手担任专门教师亲临教授。当然,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楷书的规范和推广教育。

  对天下学子来说,学好楷书是使用文字的关键,能否成为书法家并不重要,那是少数人的爱好而已。楷书,首先是汉字统一化过程中的产物,实用是它的第一性。其次,在使用之余,产生了服务于审美的第二性。

02

  记者尹大玮:官学的设置决定了楷书在上层社会的普及与认知,平民儒生视其为科举门径,那么广大的底层百姓是如何接受新定型的楷书呢?

  孔见:唐代的立碑之风对此功不可没。名家墨迹百姓难得一见,摩崖石刻立于户外,是百姓最直接的认识名家书法的来源。

  其实,刻石立碑之风尚在东汉时期和北魏时期就大为盛行,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到了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刻石立碑之风更盛,其刻石之数量远超前代。据清代孙星衍《寰宇访碑录》记载,不下三千种。碑文字体,除有少数篆、隶、行书体外,大多为成熟后的标准楷书。

  我们说“唐人尚法”,主要体现在健全并完善了楷书的构造和基本技法。楷书的雏形出现在汉末,经魏晋钟繇、王羲之之手而逐渐规范化。而唐代则完成了楷书发展的最后定型。

  这时期,楷书的各种法则已经完备,并成为唐代的通行文字。既然楷书为唐代通行文字,那么,产生于唐代的大量的石刻文字多为楷书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唐代刻石立碑之风盛行,书写者多为名冠当时的高手。如书法精妙的柳公权,蒙几朝皇帝的厚爱与推崇,书名大振,时人以得其书为荣。据《新唐书·柳公权传》记:“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就连“外夷入贡者,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公卿大臣不惜重金以求,书写者自然不能敷衍了事,必精研书“法”,使所书之作能中规入矩。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孔见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