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孔见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孔见:书艺格局的确立——五体兼容并蓄,书家游目骋怀

2018-06-15 11:12:54 来源:雅趣艺术馆作者:孔见
A-A+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孔见

 

  五体并存的格局完全是艺术的需要,不为应用。

1

  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您好!

  汉字本身就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为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太多可能。那么书写的便利性与合理化就是书体演变的重要规律和方向,还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需要关注?

  孔见:文字的实用功能是汉字各书体形成的内部动力,此外,还有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物质载体等外部因素。

  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状况决定着汉字书体特征的形成及变异。

  书体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书体是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代表的图像化阶段;第二个阶段的书体是以籀书、秦小篆以及汉隶为代表的方块化和线条化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以行书、楷书和“今草”为代表的笔法和结体的成熟和总结阶段。

  经历过多次洗礼后,书法艺术的五种主要书体逐渐清晰,即: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

2

  记者尹大玮:是谁确立了五种书体并存的格局?是人为的,还是观念发展所致?

  孔见:五体并存的格局完全是艺术的需要,不为应用。假定文人是为了考取功名,那只需要写好楷书就够了,没有必要五体皆能。

  之所以把五种书体都保存下来,那完全是书法家群体对书法艺术的表现需要——用古往今来的主要书体来展现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能力。

  在王羲之时代之前没有五体并存的概念,也没有专业的书法艺术家的这种身份。只有到了魏晋,王羲之为首的书家群体遍临诸体,修行书法。

  换个角度看,只有书法家为了表现艺术才需要五体全能,为教育的话,一种书体足矣。从最高的境界来讲是“神采”,从能力来讲就是掌握五体。

  魏晋的文人士族群体用一生的经历来研究着五种书体的写法,这些人就是书法家。他们不同于以往的李斯、蔡邕,而纯粹以书法艺术为人格、为追求、为人生,由此特殊的艺术家产生了。

  以王羲之为例,唐代张怀瓘著《书断》以神品、妙品、能品为纲,以各种书体为目,品评历代善书者。王羲之仅八分位列妙品,其他行、草、隶、章均列神品。《书断》中没有提及王羲之的篆书,可能是因为没有传世作品的原因。

  我分析过王羲之应该是善篆书的:一在师承。王羲之童年时师从卫夫人,卫夫人家族的家学就是古文、篆书、八分、章草。卫夫人祖父卫觊,《四体书势》中传说他所写的古文《尚书》,竟与大书家邯郸淳毫无区别,连邯郸淳自己也难以识别。

  然而,邯郸师法曹喜,曹喜的篆书又与李斯大同小异。(引晋卫恒《书势》)二是在文献中是有记录的。

  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右军尝醉书,点画类龙爪,后遂为龙爪书。”宋代朱长文《墨池编· 十八书体》:“龙爪篆者,晋右将军王羲之曾游天台,还至会稽,值风月清照,夕止兰亭,吟咏之末,题柱作一飞字,有龙爪之形焉,遂称龙爪书,其势若龙蹙虎振,拔剑张弩。”

  如果文字确凿,王羲之一定是会写篆书的。

3

  记者尹大玮:请问像龙爪书以及南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记载古代书体三十六种、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等书论中所记载的几十种书体,应当如何定位呢?

  孔见:宋代就有论断,朱长文《墨池编》曰:“所谓五十六种书者,何其纷纷多说耶?彼皆得于传闻,因于曲说,或重复,或虚诞,未可尽信也。学者惟工大小篆八分楷草行草为法足矣,不必究心于诸体尔。”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古今》中也说:“书契之作,肇自领皇;佐隶之简,兴于嬴政。他若鸟宿芝英之类,鱼虫薤叶之流,纪梦瑞于当年,图形象于一日,未见真迹,徒著虚名,风格既湮,考索何据?”

  殊不知,这些“考察何据”、“徒著虚名”的书体,恰恰反映了先民对文字形象之美追索玩变的热烈程度,其心理深层的动因就是人类对形象美追求的本性。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孔见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